Tuesday, April 07, 2009
清明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谣指杏花村...在两天前的星期天,我到了庙里向我妈妈的灵位祭拜。
走进庙里,一切的景物既熟悉又陌生。还记得,小时候,我和哥哥总会在那里到处乱跑,似乎忘了庙中神圣的意义。
有几件事物让我百感交集。向妈妈献上供品时,身体感到很多的不熟悉,心里也有许多思绪不断的起伏。在我身旁,除了爸爸以外,还有一个(别家的)大家庭。大家以清明祭拜为由,乘此聚一聚,画面其乐融融。
以前的我,看到这些画面,只会感叹今时不如往日,感叹全家团聚的场面少之又少。但是,读了多几年“洋书”(尤其是社会学)的我,对于我们华人传统文化又有更深一层的体验。
华人祭拜祖先的传统,是迷信吗?是上一代对于下一代进行的社会操纵吗?我心理原本存在这些疑问。
但是爸爸的话,一言惊醒梦中人。“其实,妈妈都死了19年了。她在天堂吗?她已经投胎了吗?没有人知道。如果她在天堂,还需要吃你拜的食物吗?如果她已经投胎了,你拜什么更是没有用,因为她根本收不到!”
“根本是拜一个心意而已嘛。”
我点了点头。
我对此有所体悟。
很多时候,在社会中的种种疑问,我们想要的种种答案,不是在我们平日苦读的“洋书”中。
“洋书”崇尚科学,崇尚理性,表面上看起来头头是道,是无懈可击的。但是,在对于身边最贴切,最原始的情感中,还是咱们华人传统能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就好像写部落格一样。用中文来书写,总是带给人一个较贴心,更真实地感觉。
华人传统,确实,它很“麻烦”,也没什么经济价值。西方传统,即“方便”,又跟得上“潮流”,也让我们打开世界的大同。
但是,世界“大同”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?寻求“方便”,寻求“经济价值”,是我们人生的首要目标吗?
看到华人嘲笑华人用华语,看到华人否定代代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,我看了又好气又好笑。
“全球化”,当然,是当今的潮流,是无法抵挡的趋势。在学习“全球化”的总总“大同”理念是,我们为何不能保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?
保留它们,不是为了区分“华人”和“他们”,也不是为了任何的经济缘由。就好像祭拜我妈一样,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。
“根本是一个心意而已嘛。”
没有了这份心意,这个世界不是会变得更冷酷,更无情?
在忙碌生活的当儿,我提醒自己,有些“心意”,还是不能忘的。
lowtide blogged @
9:14 am
